青龙县板栗山上换脑筋
- 时间:
- 浏览:104
- 来源:日本人体
眼見剛才各執一詞變成現在的和顏悅色,駐村第一書記盧振生懸著的心立馬放瞭下來。他解釋說,楊杖子村栽植板栗樹超過10萬株,已經成為全村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。但由於管理技術欠缺,產量一直不盡人意。特別是與本縣龍潭村“板栗王”宋海清的板栗園相比,一棵樹栗子產量平均相差20來斤。“一斤按8元算,10萬株就差瞭1500萬元上下。”為破解板栗增產的技術瓶頸,駐村工作組在對楊杖子村的栗林進行測土配方後,又邀請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張京政教授和當地&ldquofree歐美高清豬馬牛俄羅斯;板栗王”宋海清來到村裡,分別進行線上培訓和實地指導。“看著兩種方法都特別好使,大夥兒一時有點拿不準主意瞭,所以才有瞭張偉的兩塊試驗田提議。”盧振生說。
其實,板栗管理方法之爭,遠不止是楊杖子一個村的事情,它背後,還關系著全縣的扶貧脫貧和鄉村振興。位於華北燕山深處的青龍縣,曾是秦皇島市唯一國傢級扶貧開發重點縣。近年來,全縣把栽植板栗作為農民脫貧增收的特色支柱產業,板栗總面積發展到100多萬畝,年產優質板栗近3萬噸,久久九九精品國產自在現線拍年產值超過4億元。2018年9月河北省政府正式宣佈該縣退出貧困縣序列,2019年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出列,其中板栗的貢獻有目共睹。
作為村第一書記,盧振生說他心裡很清楚,板栗種植戶的爭論表面是對技術的難以選擇,根子上還是傳統慣性思維與嘗試新事物的思想糾結。“要想讓脫貧產業提檔升級,必須先引導村民思想觀念發生轉變。”盧振生對張偉主動提出的“試驗田”做法很支持,“這樣不僅能為全村板栗增產增效選定更好途徑,還有助於將村裡像張偉這樣思想活躍的中青年農民,培養成新型板栗產業管理帶頭人。”
青龍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匡繼友說,作為傳統農業大縣,青龍要實現鄉村產業升級,既需要“權威教授”的先進理念,也歡迎“鄉土專傢”的田間經驗,隻有兩者有機結合,才能更好助力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。